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,必将在不远的未来,伴随全真互联与数字人的耦合,出现深刻改变。
一个属于数字人的时代,已经徐徐拉开序幕。
从清华大学的虚拟大学生华智冰,到新华社的虚拟主播“小诤”,从腾讯的手语主持人“聆语”,到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“小浦”,从世界冠军谷爱凌的“孪生姐妹”Meet GU,到英伟达CEO黄仁勋的“数字替身”,从为奇瑞汽车代言的虚拟偶像“阿喜Angie;到代言特斯拉、宝格丽、雅诗兰黛的国风少女“翎_LING”……
过去两年来,越来越多的数字人技术和应用,正以惊人的速度爆发出圈。
百度资深副总裁何俊杰甚至断言,“‘人均一个数字人’的时代已经到来”。
但大潮涌动之下,也有乱相横生:
无论是2D还是3D,是粗糙的卡通建模还是超写实的拟真捕捉,是只会张嘴眨眼还是动作灵活智能交互,只要是虚拟场景,都必称元宇宙,只要是虚拟形象,都必言数字人。
而其中绝大多数,都只有空泛的形象设定,却缺少完整的人设,更没有持续的运营,最终都如投石入池,还未掀起波澜,就再无声息。
在这样的现实下,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数字人的未来?
数字人的应用,有哪些可能性?数字人的技术演进,有怎样的路线?数字人的产业,需要怎样的引导与规范?数字人有没有价值观?会不会有感情?他们的责权和伦理边界如何厘定?……
这些问题,都需要提前思考。
【1】
当下,受到外界最多关注的,主要还是技术问题:
怎样用更低的成本,更便捷的方式,更大规模地创建外形和动作更逼真的数字人。
其中,涉及非常多的前沿技术,包括但不限于:三维建模、表情/动作捕捉、光场采集、实时渲染、计算机视觉,ASR(自动语音识别)、NLP(自然语义处理)、多模态智能交互等等。
一些前沿的探索,甚至进入了更广泛的基础科学领域。
比如,上海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,就是通过MRI和CT,对手部的骨骼和肌肉组织结构,实现高精度的三维重建,从而让虚拟人的动作更加真实。
就目前而言,一段高质量的超高清数字人动画,动辄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制作,投入费用需要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元不等。顶级制作《阿凡达2》的画面渲染,更是调用了六千台处理器,耗时一年方才完成。
但可以看到,得益于云网边端的能力升级,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,乃至UE5、MetaHuman等引擎工具的不断完善,数字人的逼真度日益提升,创建和运营数字人的门槛也在不断降低,越来越多的成熟应用不断出现。
比如,在《重返帝国》、《代号破晓》等多款游戏中,腾讯AI Lab的数字人AI口型驱动技术,就已经在大量游戏角色的脸部口型动画中得到规模应用。
【2】
与技术问题相比,数字人更大的挑战,在于如何实现更长效的运营。
当下,数字人还缺乏大规模应用的商用场景,主要应用于影视、游戏、虚拟客服、展厅导览、品牌代言、虚拟主播等B端领域。
这导致绝大多数的数字人,不但形象、姿态、动作、表情都与真人有较大差距;决策、情绪、交互等方面也还处于原始阶段;更普遍缺少完整、可持续运营的IP人设。
最终,它们无法真正跨越虚拟与真实的界限,获得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,只能在内容生产和品牌运营的昂贵成本泥潭中逐渐“僵尸化”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如何让数字人与我们真正地实现互动交互甚至情感交流,是接下来最具艰难,也最具潜力的一大关键。
用腾讯研究院司晓院长的话来说,就是我们不但要让数字人拥有更加“逼真”和“好看”的皮囊;更要为数字人注入更加“有趣”的灵魂。
【3】
如果将视野进一步延伸,我们还需要站在更宏观的层面,为数字人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做好准备。
作为横跨数实世界的新物种,数字人为我们带来的,绝对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改变。
数字人这个定义,归根结底,是要落到“人”上面。
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,是社会属性。我们的所有行为,都会受社会环境干预并对其产生影响。
而伴随数字人的发展、应用、普及,我们就必须要考虑数字人对社会、伦理等方面带来的冲击。
比如,近几年来,数字人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不断提速,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就是数字人不但不需要工资,不会生病,不会有档期冲突,更绝不会有真人偶像可能出现的耍大牌、绯闻等不良行为,不会塌房。
而在未来,更多的问题也将有待我们去解决:
比如,我们如何防范数字人技术“以假乱真”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的侵害?
比如,从邓丽君、梅兰芳这样的名人,到我们的朋友亲人,未来依靠数字人技术“逝者重生”时,出现的伦理问题如何规范?
比如,未来如果因为AI数字人的智能决策,给他人带来帮助或危害时,甚至面对“电车难题”时,他们的责权利如何界定?
比如,我们如何判断,在数字世界中遇到的是真人的数字分身还是虚拟的数字人?真人如果爱上数字人,对社会和伦理的影响如何解决?
比如,数字人能否在数字世界中获得独立的人格,甚至被赋予法律的权利?他们的工作需要哪些资质,收益如何纳税?
比如,在数字人替代真人工作的领域,我们如何消化就业率的冲击?
……
这些问题,我们都无法在当下给出答案。只能带着思考,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去探索解答。
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,上周刚刚结束的腾讯科技向善创新周上,数字人也成为了现场对话的重磅主题之一。
作为腾讯每年一届的重要活动,科技向善创新周的主旨,就是长期关注技术趋势、思考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用户。而今年的主题“生成”,更是AI逐渐成为新造物者趋势下,人与技术关系变化的一个隐喻:
技术领域的突破,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变化。
数字人也同样如此。
【4】
可以肯定的是,数字人的大潮,已经不可能逆流。
无论前面这些问题有怎样的答案,影响是好是坏,我们都无法阻挡,只能因势利导,规范技术和市场向善而行。
而且,我们相信,数字人是我们通往更美好未来道路上,一块必然踏足的基石。
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升级,伴随5G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、WEB3.0、元宇宙等科技的日新月异,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。
对于这个趋势,腾讯研究院的徐思彦老师有一段很好的概括:
“如果过去20年,我们基本完成了实体数据的数字化;那么,我们现在将在元宇宙创造虚拟世界的真实化;未来最终实现线下实体与线上创造的数实融合。”
在此之前,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早在2020年,就已经在年度特刊《三观》前言中,首次提出了全真互联概念。
按照他的设想,全真互联将通过多种终端和形式,实现对真实世界全面感知、连接、交互的一系列技术集合与数实融合创新,最终通过数实融合支撑人和组织的能力边界延伸,帮助产业发展进化到全域全真。
而我们相信,在全真互联时代,数字人也将突破应用边界,成为整个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它可能成为帮助我们管理数字资产、处理各种事务的万能管家;可能成为像《头号玩家》那样,我们在元宇宙里的虚拟分身;可能成为代替我们工作,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的超级助手……
“虚拟世界需要有一个抓手,需要有一个跟现实世界的映射点,这就是数字人。在Web3.0的世界里,数字人是每一个用户创建的唯一身份的基本工具。”
上面这段话,是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的判断。
其中部分观点,或许有待商榷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,必将在不远的未来,伴随全真互联与数字人的耦合,出现深刻改变。
这将是一个全新的“数字人社会”,它即将到来。
免责声明
本文内容(图片、文章)翻译/转载自国内外资讯/自媒体平台。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或其它,请联系 admin@eiefun.com,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