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首工业革命,蒸汽火车首次亮相时,一些马车伕还不以为意,坚信传统的运输方式才是王道,随着铁路的普及,这些马车伕最终还是被时代淘汰。然而,百年奢侈品牌爱马仕(Hermès)虽然是马具起家,但随着交通革新,他们明白马具终将成为夕阳产业,于是转型做皮革制品,品牌发展至今仍是有声有色。
一、AI 1.0 vs. AI 2.0,你的需求是哪个?
企业在思考是否需要使用生成式 AI(generative AI)前,不妨想想过去的技术革命。当有更好用又方便的东西,人们自然会选择较轻松的生活方式,只有抓住时机、创造新商业价值的人能够存活。
长期提供客户 AI 解决方案的华硕云端暨台智云总经理吴汉章表示,过去是一个模型解决一个问题,但这一波 AI,是一个模型可以解决多个问题。
这样的区别,其实就是提供 AI 2.0 平台与应用的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所说的 AI 1.0 与 AI 2.0。AI 1.0 指的是单一或特定任务的处理,例如图像辨识、语言翻译,模型训练需要人工逐一标记(label),如果要多一个功能,就得花很多力气训练,过程繁琐又耗成本。
AI 2.0 则是有大语言模型(LLM,large language model)的加持,可以用非监督式学习(unsupervised learning),让 AI 从未标记的数据中自动找出有用信息的技术。就大量数据去学习、预测,只要一个模型就可以处理多种任务,如 ChatGPT。
「经理人一定要抓到这一波 AI,」吴汉章认为,进入 AI 2.0 以后,AI 的本质跟 1.0 相比,无论是能力,还是商业化程度,都更容易上手。
不过,前提是要区别两者的不同,才能真正帮助商业决策。例如医疗产业,要对肺部进行判断,如果用 AI 1.0 做影像判读,可能需要 50~60 个 AI 模型,但 2.0 只要一个。也就是说,同样问题如果用 1.0 来做,就会丧失机会。
「当 AI 比自己想像的更厉害,就有了急迫感,好像自己不做,竞争对手就会做,」但吴汉章强调,经理人至少要能分辨别人口中谈论的技术是哪个层次,才能判断工具跟资源从何而来。
二、一定要自己训练模型吗?技术取得的 3 种模式
以现在当红的生成式 AI 来说,可用技术取得方式跟应用策略 2 种维度,来选择适合的自己方案。技术取得的模式有 3 种:地端自建(on-premises )、买现成的(pre-trained models)、云端训练(cloud-based training)。
第一种模式,就是公司内部使用自己的数据和资源,自建在本地的服务器,从头开始训练一个 AI 模型,换言之,就是自己买硬件设备,例如 GPU(图形处理器),用自家数据进行训练。可以完全客制化模型以符合特定需求,适用有较雄厚资本的大型企业。因为依赖内部 IT 人员技术,还要更新与维护,其架设跟营运成本也要考量。
买现成的就是购买已经由第三方训练好的 AI 模型,可以直接使用或经过微调后使用。例如 OpenAI 的 GPT-4 API、 Anthropic 的 Claude,适合需要快速运用 AI 解决方案,但没有足够资源或时间训练的企业。
第三则是利用云服务提供商的算力(运行计算任务、数据的效率)和平台进行 AI 模型训练,这种方式既可以从头训练模型,也可以微调现有模型。例如 Google Cloud 的 Vertex AI、亚马逊云端服务(AWS)的 SageMake、IBM 等科技巨头都有提供,适合需要灵活的算力资源,但没有预算投资大量硬件的企业。
在实际运用上,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,是如何减少 AI 幻觉(hallucination),也就是避免 AI 无中生有、乱给答案(参见 P.125 图表)。检索增强生成(RAG,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 在近半年是最广受欢迎的方法,它的原理是利用检索(retrieval)和生成(generation)来提高 AI 的准确性,可以不用通过引用权威数据训练 AI,就能提高生成品质。
RAG 的出现,让 AI 又更好用了。吴汉章指出,现在 RAG 有很高的比例是结合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,设计提示词以优化生成的结果。
三、提升生产力只是第一步,用「新 4P」架构体现企业价值
吴汉章建议,企业在思考 AI 的使用场景时,可以从「新 4P」着手,从员工(people)、业务流程(process)、产品(product)到企业战略定位(position),渐进式的导入 AI。
要做到这 4 个 P,愈往后走,要打通的关节愈多,需要满足的条件也有所差别。吴汉章表示,几乎所有企业都能想到把 AI 用在员工或客户(people)身上,用来做知识管理或知识服务。
以营造业为例,过去公司内部存有大量文档,像是施工标准与规范、标案文档等,尤其是标案结束后文档就会封存,公司没有多花时间整理,未来如果要用,就难以查找,也无法发挥留存文档的价值。如果能让人更容易找到过去的知识,形成新的想法与提案,就能真正做到知识管理。
「每个人每天都在跟文档搏斗,你能找到对的文档,本身就是件有价值的事,更何况它还帮你做一点处理,例如翻译或摘要。」吴汉章认为,让 AI 读懂非结构化的数据(没有固定格式或结构的数据,例如文本、图片、音频),是很重要的应用,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整理。
随着 AI 2.0 的发展,AI 让大家既想得到又用得到,但吴汉章表示,这也带来潜在问题:「员工对企业的竞争力其实是间接的,企业的竞争力要从流程做起。」企业主或是经理人在思考 AI 对公司的商业价值时,一定要想到后面 3 个 P,因为第一个 people 是提升人的价值,还未体现在企业价值。
这也带出了流程(process)的重要性,流程导入的门槛要求较人员使用来得更高。处理第一层人员(people)问题,通常用现成的模型就能办到,但到第二层流程,「绝大多数会牵扯到企业是否要创建自己的模型、有没有算力工具、有没有对的人来做事情,不同 vendor(供应商)提供的工具难易度,也会影响进入门槛。」
举例来说,企业可以用结构化的数据(有明确格式的数据,通常以表格呈现,如地址、姓名、电话等)进行销售预测、客户推荐,过去这部分可能会通过大数据做,但现在的 AI 可以做得更好、更广。
另一方面,也可以把 AI 融入既有的研发流程,比方说,化学或制药产业就可以用生成式 AI 预测精确的蛋白质结构。吴汉章比拟,过去「寻找配方」的工作流程,要花大量的时间用显微镜、电脑测量,现在从生成的串行就可以抓准。
第三层次是产品(product),企业要思考自家产品中,能够应用 AI 的机会在哪,例如 AI PC(具备 AI 功能的电脑)、AI 手机等。吴汉章认为,会有愈来愈多人在自家商品中寻求能够使用 AI 的面向。但相对地,要投入的研发跟尝试成本也较高。
最后一个定位(position),指的是企业要理解在未来的 AI 发展里,自己在市场、产业链、地缘政治等的的角色定位和影响为何;要如何利用 AI 技术来提升竞争力,就像近来传出芯片设计大厂博通(Broadcom)在与 OpenAI 商议合作开发 AI 芯片,找到下一个发展赛道。
吴汉章提醒,面对生成式 AI 带来的技术革新,企业要把竞争力放回自身营运跟产品上,「员工只管自己的工作有没有更轻松,但经理人要关注的是企业价值、顾客经营,这才是企业长跑的竞争力。」
免责声明
本文内容(图片、文章)翻译/转载自国内外资讯/自媒体平台。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或其它,请联系 admin@eiefun.com,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