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最想对同学们说的是: 人工智能不能万能,还有很多不能,但在人工智能广泛渗透、智能化时代扑面而来的今天,你不学习、不了解、不拥抱人工智能,这是万万不能的。”9月13日,面向南京大学全体本科新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正式启动。仙林校区体育馆内,南京大学党委书记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为近4000名新生授课。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学者,谭铁牛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态势,引领同学们走近 AI 世界。
“人工智能充满未知的探索道路曲折起伏。”谭铁牛告诉同学们,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近70年,其目的就是探寻智能本质,研制出具有类人智能的智能机器。
那么什么机器具有智能?“如今我们看到一个机器人很容易辨别它具有智能,但当你看到一台电脑,判断它是否具备智能,这还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。”谭铁牛介绍,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,著名科学家图灵设计了测试,如果计算机能在5分钟文字对话中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系列问题,且超过30%的回答让测试者认为是人类回答,则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,并认为其具有智能。“当然,如今这个测试是否能衡量计算机具有智能,已经有很多不同看法,毕竟在现在看来是过于简单了,所以需要重新测试。”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郎从柳摄
根据智能程度不同,人工智能被分为弱人工智能、强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。对此,谭铁牛对新生们科普道:“强人工智能,抛开能否实现、有没有必要实现的这个问题,就概念来说,指的是研制出和人一样聪明,具有通用能力的机器;而所谓弱人工智能,就是让机器做某些事情时聪明一点,干一件事就行,不要求‘全面’达到人类智能水平。”谭铁牛还介绍了这两年“火爆”的生成智能,“它是基于算法、规则等自动生成文本、 图片 、 视频 、 代码等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”。
经历60余年的发展历程,人工智能已经走入日常生活。讲到人工智能发展态势,谭铁牛提出,专用人工智能已日趋成熟,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,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备受关注,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……他不仅介绍了发展态势背后的原因,还融入了不少生动的案例。“专用人工智能由于任务单一、需求明确、应用边界清晰,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。”谭铁牛表示,“换句话说,只干一件事的机器人已经可以干得很精深。比如它打德州扑克、下围棋都已经战胜人类。”仿生机器人领域也有不少亮点:地面自行站立的电动atlas机器人、跟真鱼一样自由游弋的仿生机器鱼……谭铁牛现场展示了几个小视频,立刻引发了同学们的阵阵惊叹声。
但是,谭铁牛也强调,通用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。“就拿 ChatGPT 来说,在对话中还处于幻觉严重、逻辑混乱、语言重复、条理不清的问题; sora 文本生成的视频无法精准复刻复杂场景的物理特性和因果关系,容易混淆文本提示中的空间细节。”谭铁牛还举了个例子,“机器如何翻译以下语句?他吃食堂。他吃面条。他吃大碗。”讲台下,学生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。谭铁牛补充说,人的大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,能举一反三、融会贯通,可处理视觉、听觉、判断、推理、学习、思考、规划、设计等各类问题,可谓“一脑万用”。相反,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谓有智能没智慧、有智商没情商、会计算不会“算计”、有专才而无通才,与人类智慧还相差甚远。
谭铁牛说,毫无疑问,人工智能早已是全民热词。但是,热潮之下的观点看法,有好多值得商榷之处。“人工智能领域的炒作时有发生,比如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即将全面超越人类水平,两年内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,‘机器换人’会让所有人下岗失业……”谭铁牛为大家列出了一屏幕的传言,他幽默地表示:“上这门课,你们不会那么容易被忽悠。”他希望新生们既看到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技术变革的趋势,也要十分冷静地看到客观存在的种种挑战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郎从柳摄
“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人工智能将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发展,从人工智能向人机混合智能发展,从‘人工+智能’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,从‘蛮力’人工智能向‘灵巧’人工智能……”谭铁牛说,人工智能本身是一门科学,现在它也在变革科学,在物理学、天文学、 生物学、社会学等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,正加速科研范式的变革,人工智能还将加速普惠型智能社会进程,对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带来变革性影响。他还告诉同学们,尤其是学习法学的同学们,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问题将进一步凸显,人工智能的治理将得到加强。“机器人是否能伤害人类个体?机器人是否影响结婚意愿?如何应对算法的偏见?……”一连串的疑问引发着同学们持续的思考。
讲课现场,谭铁牛还列出了2024年秋季学期南大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教学安排。记者看到,包括周志华、申富饶、吴建鑫、戴新宇等多位专家在内的主讲团队,将在9月到12月的时间里接力开讲。主讲内容既包含“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”这样的工科话题,还有“人文远观: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”等人文探讨。11月到12月期间,南大新生学院各书院还将组织人工智能实践应用的相关讲授。
在近两小时的讲述中,大家听得非常入神,人工智能概念变得具体可感,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也清晰可见,激发了同学们接下来学习的高昂热情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郎从柳摄
“听完谭书记的讲授后,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一下谭书记提到的人工智能修复图片的软件。”健雄书院2024级本科新生展梓尧表示,将近两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后,还有一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:机器是怎么学习的? 神经网络是怎么回事?这让我对于后续即将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系列课程更加期待。经过全国首创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教育培养,我想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拥抱不断变化的崭新世界。
“站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代潮头,于拥抱和完善人工智能的领域中,理工学子奋勇争先,社科学子也大有可为。”2024级行知书院新生戴俊豪说,不论是人工智能引发的法律问题还是潜在的失业贫困的社会困境,人工智能青春盎然的皮囊下隐藏着社会人文等诸多“病症”,这亟待着我们青年挺膺担当,为社会福祉立命。人工智能并非万能,其自我完善能力依然有限。但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拥抱人工智能弥补自身局限,洞见社会动向,并在医治“病症”中完善自身能力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免责声明
本文内容(图片、文章)翻译/转载自国内外资讯/自媒体平台。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或其它,请联系 admin@eiefun.com,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。